中國人民銀行近日通過其官網(wǎng)宣布,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已成功開展了一項規(guī)模為5000億元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此次操作期限為6個月,采用固定數(shù)量、利率招標及多重價位中標的方式進行,標志著這一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落地。
與此同時,央行還透露,在10月份全月內(nèi),通過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凈買入了面值2000億元的債券。央行于10月25日實施了7000億元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盡管相較去年同期的7890億元有所縮量,但綜合考量下,央行當月凈投放的中長期資金仍超過6000億元。
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與質押式逆回購的顯著區(qū)別在于,債券作為抵押品,在交易過程中會轉移到資金融出方的賬戶,而非凍結在融入方賬戶。這一變革不僅有助于盤活債券資產(chǎn),提升資金利用效率,還能在極端情況下保障央行的資金安全。
業(yè)內(nèi)專家對此表示,買斷式逆回購的推出,將進一步豐富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提升政策操作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同時,通過采用固定數(shù)量、利率招標的機制,能夠更真實地反映金融機構對資金的需求,優(yōu)化資金配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買斷式逆回購在交易過程中涉及債券的轉移,但其在央行的會計處理上并不被視作債券資產(chǎn),而是作為對一級交易商的債權進行記錄。這一處理方式與現(xiàn)有的7天期逆回購及MLF操作保持一致,凸顯了買斷式逆回購本質上仍是一種資金業(yè)務。
央行還明確表示,在買斷式回購存續(xù)期間,債券押品所產(chǎn)生的利息將返還給一級交易商,從而消除了票息差異對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定價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