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lián)合國宣布的“量子科學與技術之年”背景下,我們回顧了一個世紀前那場震撼物理學界的革命——量子力學的誕生。1925年,以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的突破性論文為起點,量子力學在短短數(shù)月內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物理世界的認知。
在量子力學問世之前,物理學界正面臨經典物理學的局限,尤其是在解釋亞原子現(xiàn)象時。20世紀初,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引入量子概念,其中玻爾-索末菲模型是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成果。該模型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德國物理學家阿諾德·索末菲提出,通過假設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橢圓軌道運動,成功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但這一模型在處理多電子原子時遇到了困難。
海森堡在哥廷根大學擔任馬克斯·玻恩助手期間,發(fā)現(xiàn)了玻爾-索末菲模型的不足。他與玻恩一起計算氦原子的光譜,但結果與實驗數(shù)據(jù)不符。海森堡開始懷疑電子軌道運動的觀念,這一疑慮在與沃爾夫岡·泡利的頻繁通信中逐漸加深。泡利也開始認為電子在軌道中運動的觀念并不可靠。
1925年,海森堡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理論——量子力學。他不再依賴電子沿軌道運動的模型,而是試圖建立一個僅基于原則上可觀測量之間關系的理論。7月,海森堡在給泡利的信中寫道:“我所有看似糟糕的努力,都是為了徹底消滅‘軌道’這一概念?!?/p>
海森堡的論文《運動學和力學關系的量子力學重新詮釋》提出了電子運動的方程,這些方程包括諸如位置和動量等量的復雜數(shù)組,以及可觀測的能量和躍遷幅度。這一理論是對舊量子理論絕望后的產物,其實用主義考慮成為了海森堡物理學的核心。
然而,海森堡的理論最初并不被物理學界所接受。他的方程中的量被表示為矩陣,這在當時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看來是一種陌生的數(shù)學形式。波恩和帕斯庫爾·約爾當隨后用矩陣術語重新表述了理論,從而拉開了矩陣力學的序幕。
盡管矩陣力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但它缺乏直觀性,使得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難以接受。就在這時,埃爾溫·薛定諤提出了一種更易于接受的方法——波動力學。薛定諤認為,放棄對電子在時空中運動的描述是對物理學家責任的放棄,他制定了波動方程來計算氫原子的能量狀態(tài)。
薛定諤的波動力學迅速成為解決問題的首選數(shù)學形式,但海森堡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波動力學不能解釋光電效應和斯特恩-格拉赫效應等量子現(xiàn)象。薛定諤則努力為波動力學尋找物理解釋,但未能如愿。在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上,薛定諤再次表達了對空間-時間概念中解釋原子內部情況的希望,但這一愿望并未得到廣泛認同。
盡管量子力學兩大形式之間的爭論不休,但量子力學本身的發(fā)展并未停滯。1926年春天,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的等價性得到確立,引發(fā)了后續(xù)的一系列發(fā)展。海森堡引入了不確定度關系,提出電子的位置越精確,其動量就越不精確。這一關系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一個核心概念。
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將量子理論應用到更廣泛的實際問題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尤金·維格納展示了如何通過應用量子力學的對稱原理和群論數(shù)學技術推導出有關原子結構和分子光譜的經驗規(guī)則。然而,量子力學的快速發(fā)展也讓許多物理學家感到措手不及,他們難以跟上最新理論的進展。
在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上,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認為量子力學已經暫時達到了一個臨時結論。盡管有人仍然對量子力學持懷疑態(tài)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輿論潮流開始轉向,最初的批評者迅速成為局外人。如今,量子力學已經成為物理學中最完整、最成功的理論之一,為化學鍵、金屬導電性等現(xiàn)象提供了基本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