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中,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用車研究報告》揭示,該年度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了7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超過40%,市場滲透率屢創(chuàng)新高,連續(xù)數月超過50%。
然而,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后,卻隱藏著行業(yè)的激烈競爭與殘酷淘汰。步入2024年,多家新能源車企相繼陷入困境,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年初,高合汽車便遭遇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其創(chuàng)始人丁磊四處奔走求援,卻鮮有回應。隨后,在8月份,高合汽車的母公司華人運通被鹽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裁定進入預重整階段,這標志著高合汽車距離倒閉已為期不遠。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家備受矚目的新能源品牌極越也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背靠百度和吉利的品牌,在年底突然宣布解散,其掌舵人夏一平迅速清空社交媒體賬號的相關內容,并宣布品牌進入無薪留任的創(chuàng)業(yè)2.0階段。盡管吉利和百度提供了兜底承諾,但極越的停擺已成事實。
威馬汽車同樣未能幸免。上海三中院對其重整案作出了裁決,將多家威馬子公司以實質合并重整方式納入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重整案。這一消息在網絡上并未引起太大波瀾,因為威馬汽車近一年來頻繁重整,早已失去了市場的信任。拖欠員工工資、公司信譽度幾乎為零,即使未來能夠盤活,也難以恢復市場的信心。
事實上,高合、極越和威馬只是新能源車企淘汰賽中的冰山一角。從數據上看,2017年我國新能源車企數量高達487家,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已銳減至40多家。這意味著在短短六年內,有400多家新能源車企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悄然消失。
新能源車企的大量淘汰,背后原因復雜多樣。首先,資本的退潮是主要原因之一。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然而,隨著市場增速放緩,資本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情逐漸降溫。畢竟,能夠實現盈利的新勢力品牌寥寥無幾,資本自然不愿再冒險投入。
價格戰(zhàn)的加劇也是導致新能源車企淘汰的重要因素。2024年初,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大巨頭率先掀起價格戰(zhàn),尤其是比亞迪秦PLUS榮耀版,將新能源緊湊型轎車的價格拉低至7.98萬元。面對這一局面,新勢力品牌只能被迫跟進。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參與降價的車型已達到195款,遠超前兩年的數量。
最后,技術積累不足的問題開始凸顯。造車尤其是造電車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高昂的研發(fā)費用、市場推廣及銷售成本等使得許多新勢力品牌的財務狀況惡化。缺乏資金、技術和用戶基礎,這些車企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