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這家在中國汽車行業(yè)占據重要地位的企業(yè),在其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從輝煌到挑戰(zhàn)的轉變。在2016年至2024年的十年間,廣汽集團憑借其前董事長曾慶洪的敏銳洞察和果斷決策,成功實現(xiàn)了從區(qū)域性車企到全球競爭者的飛躍。
曾慶洪自1997年加入廣汽集團,并在2005年開始擔任副董事長和總經理。到了2016年,他接任董事長一職時,廣汽集團的年銷量僅為165萬輛,營收不足500億元。然而,在他的領導下,廣汽集團通過“合資輸血自主”的戰(zhàn)略,推動了本田、豐田等合資品牌的持續(xù)擴張,并在2023年實現(xiàn)了銷量突破250萬輛、營收超千億的佳績。
曾慶洪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更是為廣汽集團奠定了行業(yè)地位。他深諳“市場換技術”的邏輯,通過廣汽三菱合資項目引入了SUV技術,并通過廣汽菲克合資項目打開了轎車市場。這些合資品牌的成功為自主品牌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廣汽傳祺便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嶄露頭角。
在曾慶洪的推動下,廣汽集團還加大了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2017年,廣汽智聯(lián)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園啟動,2020年“無科技不廣汽”戰(zhàn)略提出,廣汽傳祺與廣汽埃安雙線并進。廣汽埃安在短短四年零八個月內實現(xiàn)了百萬產銷,2022年銷量高達48萬輛,成為新能源領域的佼佼者。同時,廣汽集團還在鋰電池領域進行了布局,從鋰礦開采到電池回收,構建了垂直整合的能源生態(tài)。
然而,隨著汽車行業(yè)的劇變和合資模式的式微,廣汽集團在2024年遭遇了銷量與利潤的雙重下滑。曾慶洪的退休和新任董事長馮興亞的接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新挑戰(zhàn)的開始。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的銷量同比下滑,合資品牌的電動化遲緩使得廣汽集團難以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同時,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雖然銷量攀升,但盈利性卻面臨挑戰(zhàn)。
在曾慶洪留下的挑戰(zhàn)中,馮興亞需要解決合資品牌失速、新能源車增長乏力等問題。廣汽菲克破產后,長沙工廠的重整成為一大難題。同時,廣汽集團設立的合資品牌合創(chuàng)汽車也已破產,成為集團的負擔。在國內新能源車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馮興亞需要決定廣汽集團是否應繼續(xù)與豐田等合資伙伴合作,還是將資源更多地傾斜至自主品牌。
為了應對挑戰(zhàn),廣汽集團推出了“番禺行動”計劃,旨在提高自主品牌的銷量占比。然而,當前廣汽埃安與廣汽傳祺的合計份額仍不足40%。馮興亞推動的IPD體系也面臨產品定義脫離用戶和固態(tài)電池量產、智能駕駛布局不及頭部企業(yè)等痛點。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技術方面,廣汽集團也需要加快迭代速度,以跟上市場的步伐。
在馮興亞的帶領下,廣汽集團正在押注生成式AI和端云一體大模型,計劃2025年實現(xiàn)智駕技術國內領先。然而,與華為、小鵬等競爭對手相比,廣汽集團仍需努力追趕。與華為車BU的合作也讓廣汽集團面臨技術自主權、議價權和話語權的挑戰(zhàn)。
曾慶洪用八年時間證明了傳統(tǒng)車企依靠合資反哺自主的可行性,但也留下了轉型滯后的代價。馮興亞需要在“去合資化”與“科技自立”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廣汽集團的這場戰(zhàn)役不僅關乎其自身的增長,更將檢驗中國汽車產業(yè)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創(chuàng)市場”的轉型成果。
面對未來,廣汽集團需要更加敏銳地洞察市場變化,果斷地做出決策,并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技術領域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